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

法蘭西的二三事 (上:飲食篇)


不經不覺在法國的生活已到了倒數的尾聲,這五個月,一半時間在歐洲的大城小鎮闖蕩,一半時間安穩的在里爾度過。我一直想,所謂的Exchange,就是文化交流,雙向的交流。因此一有機會,我便向法國人或其他外國人介紹香港的一切,譬如為一個菲律賓女孩解釋雨傘革命的來龍去脈,又或跟一個法國男士強調香港人是不吃貓狗的。同時,我也試著感受和理解法國文化,儘管當中有些確實令我這個香港人很難適應。觀察了法國人的生活將近半年,很多瑣碎的事情其實也能體現他們的文化。臨別之前,不妨整理一下這些「發現」,大概也會成為將來的回憶。

1.          超長的用餐時間

都說法國人享受生活,做事慢條斯理,尤其公共部門的辦事效率更是惡名昭彰。用餐時間之長就是法國人慢活的最佳體現。第一天抵達里爾,房東請我吃一頓Welcome Lunch,就吃了接近兩小時,嚇了我一跳,又不好意思半場離席(也不禮貌)。自此便知法國人正式的吃一餐,兩小時是最低消費,三小時也毫不奇怪。當然如果要快,法國人也會隨便在街上買個sandwich解決,但假如在家中宴客,就絕對不能馬虎。一餐下來,先是開胃酒(法語叫Apéritif多是清淡、微酸的白葡萄酒)、沙律和餐前小吃,然後才是主菜,再到甜品,茶或咖啡,最後以一小杯餐後酒(Digestif)作結。我的房東對這傳統的法式進餐方式非常執著,對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苟,甚至連餐後酒也自己釀起來:一瓶浸滿櫻桃的白蘭地。

2.          特別的吃麵包技巧

法國人的主食是麵包,幾乎每餐必吃。而他們習慣吃完主菜後,用一小片一小片的麵包,蘸碟上剩下的醬汁來吃,直至碟上沒有半滴汁液遺留。第一次跟房東吃飯後,看見她的碟子乾淨得彷彿沒有用過一樣,而我的碟子則滿佈醬汁,不期然會心微笑,文化的差異於此相映成趣。往後的日子我有嘗試過入鄉隨俗,但始終不如法國人熟練和自然而然,或者我心裏仍然覺得有點不雅吧。

3.          無處不在的Moules-frites

Moules-frites,英文是Mussel with Fries,就是以白酒、芝士或忌廉煮成的一鍋青口,配以薯條。這道菜在比利時也很常見,但究竟它源自比利時,還是法國,我也弄不清楚,我的房東告訴我是從法國傳到比利時的。我只知道,法國人非常熱衷於吃Moules-frites,尤其是北部,每間餐廳的餐牌上必定有這道菜。我甚至見過中餐館在大節日時不賣中菜,轉售這Moules-frites
 
最正宗的Moules總會以鐵鍋奉上
餐廳外的路邊...吃剩的空殼成了一座小山丘

4.          愛與朋友聚餐

其實法國人花那麼長的時間吃一頓飯,除了因為飲料食物款式繁多外,更重要的原因在於,法國人認為與朋友聚餐是生活中最美好的時光。香港人很怕悶,和朋友相聚也會生出很多娛樂的選擇,可以看戲、碌拎或唱K等等。在法國,生活簡單,娛樂也不多,因此法國人最愛與朋友一起進行的活動,就是簡簡單單的吃頓飯,天南地北的聊天。我的房東每星期都會邀請她的朋友到家中吃飯,我也認識了其中頻繁作客的幾位。每次他們到來,定必圍在一起談天說地,笑聲連連。雖然我聽不懂他們說甚麼,但也感受到他們多麼享受和珍惜與朋友共聚。

(待續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