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

法蘭西的二三事 (下:生活篇)

里爾街景

原來還有幾天就要離開這個半年以來的家,離開這座由陌生到熟悉的城市。其實有很多很多東西想寫,但時間有限,接下來就要開始二十多天飄泊流浪的日子,因此在回到香港之前肯定是寫不完了。就趁告別里爾之前,先把前篇留下的尾巴補完吧。重申一遍,這些都只是按自己觀察所寫,大有以偏蓋全的可能。

5.          不好喝的硬水

初到法國時,不少同學都有個共同問題:水龍頭的水可以直接飲用嗎?這個問題其實連法國人也沒有一致的說法,有些人相信安全,有些人則說可免則免。撇開水中的含菌量問題,法國的水質屬於所謂的「硬水」,即水中有大量礦物質。當把水燒滾後,會明顯地變得混濁,呈現肉眼能見的奶白色,有時甚至泛著像油漆脫落的薄片。這樣的水長期飲用會對身體有害嗎?我也不清楚,但據朋友說會增加脫髮的機會。因此,處理過的樽裝水是超市內長年暢銷的貨品,2L一樽、六樽一Pack的水,法國人都是一PackPack買回家的。香港的家庭應該很少會買樽裝水回家喝吧?不過,假如在餐廳想喝杯免費的水,就必然是Tap Water了,否則就要付錢喝加了氣的Perrier

6.          煙民與煙

法國,至少里爾,的煙民數量極多,尤其女性煙民之多令我十分驚訝。在巴士站等車,旁邊定必有人抽煙;在學校,課堂之間,成群的學生在門外吞雲吐霧。售賣香煙的Tabac更有如香港的7仔,梗有一間係左近。除了預先捲好的盒裝香煙,法國人還喜歡買一小桶的煙絲,要抽時才自己捲煙。此外,電子香煙在法國也愈來愈受歡迎。電子香煙像一枝鋼筆的模樣,無需燃燒,不含焦油,也不會上癮,法國人相信是比煙草健康的替代品。電子香煙大行其道除了因為比較健康,也因為它比傳統香煙省錢。據法國朋友說,法國的煙稅很重,而由於里爾鄰近比利時,又沒有邊境管制,有里爾煙民會到比利時「走私」廉價香煙回來自用。

電子香煙 (網上圖片)


7.          法語的迷思

有一個很普遍的說法:法國人多以法語自豪,不屑用其他語言與人交談,例如英語。這多少有點根據。事實上離開巴黎的範圍後,能用上英語的機會少之又少。在里爾,除了作為Eurostar車站的Gare Lille Europe有英文指示外,其他場所的任何說明、路標、告示等,統統只有法文,就連遊客區的餐廳餐牌亦然。會說英語的人,當然也是鳳毛麟角了。

我問過我的法國朋友,法國人是否覺得法語很優雅,因而不屑說其他語言。他回答我,法國人只說法語,非因自感法語比其他語言優越,純粹因為英語教育以前並不普及,加上法國人說英語總帶著濃厚口音,說不好自然就不想多說了。以我的親身經歷而言,如果遇上懂英語的法國人,他們還是樂意用英語與你交談的,當然先Bonjour一番以示禮貌和尊重是常識吧。不過在巴黎exchange的朋友告訴我,他曾遇上車站職員以英語跟他說:「This is France. Speak French.」,而且態度極差。故此實在不能一概而論。

8.          大熔爐政策

讀過沈旭暉一篇談法國移民政策的文章,才認識「大熔爐」這個詞彙。法國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移民,尤其以來自非洲和亞洲(特別是中國)最多。所謂大熔爐政策,就是透過一系列措施,使移民建立「法國人」的身份認同,忘記自己本來的國籍、族裔身份。其中語言就是政策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。上文說過法語在法國的超然地位,某程度其實亦拜政府刻意鼓勵所賜。譬如移民在入籍前必須通過法語考試(這並非必然,試想想香港有多少大陸和外國移民不會廣東話),又例如電影院播放的荷里活片,大多會以法語重新配音。

其他政策還包括沈教授文中提及的「頭巾法」--禁止佩戴能令人清楚辨析宗教屬向的飾物,如伊斯蘭頭巾、猶太教小帽等。上月在facebook還讀到一篇報導,指有議員擔心Kebab(一種中東食物,夾著蔬菜和肉的麵包)在法國廣為流行,會衝擊法國傳統的飲食文化。由此可見法國對維護本土文化、塑造本土意識的重視。
 
9.          隨性的工作態度

法國人的生活態度固然很隨性,其實就連工作也是同樣。雖然有規章制度,但法國人並不看重,很多時都「靈活變通」、「因時制宜」,隨心所欲。舉個例子,有次分組做presentation,輪到我組的時候,法籍教授竟然說她要到別的課室看其他小組present,著我們如常繼續照做即可。但評分的是她,她不在,如何評分呢?好問題,我也不知道,反正事情就是這樣。對法國人來說,只要結果OK,過程是否依足規矩,就不重要了。同樣是入境,英國海關差不多把我幾天的行程都問了一遍;相反,法國海關連我的VISA也沒看一眼,就讓我到里爾住了半年。其他政府部門的工作態度也相差無幾,所以這半年來,我都盡量避免跟它們有所瓜葛。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