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阿里山,源於幼稚園時代。那是個畢業典禮上的舞蹈表演,一眾小孩穿起民族服裝跳起舞來,背景音樂正是鄧麗君的一曲「阿里山的姑娘」。人生中第一次在觀眾凝視下跳舞(也許亦是最後一次),到了現在記憶仍然非常深刻,甚至其中的一些動作依舊歷歷在目。
一晃就是十六年,哪想到十六年後才來到這自小已認識的寶島名山。楊過痴等小龍女多久,阿里山也就等我多久了。小學時其實也曾隨家人到台灣遊玩,只是當時無緣登上阿里山。這次總算得償所願。
從高雄乘坐高鐵到了嘉義,怎麼前往阿里山卻毫無頭緒。這時一個老婆婆上前向我搭訕,說有「泥鯭車」到阿里山,只剩一個座位,問我可有興趣。我當然馬上答應,隨她引領下,搭上了他兒子駕駛的七人車。當時倒沒有想過安全與否,只覺得這種沒有計劃的任性而行,實在是背包客的浪漫。
由於阿里山上沒有共宿的dorm,事前唯有付雙人價錢訂了一間民宿的雙人房。到埗後不禁嚇了一跳,雙人房間的確很大,相連的兩張睡床甚至大得足夠躺上四人。出外吃過晚飯,回來後洗洗澡,寫寫postcard,為了準備早起看日出,不到十點便上床睡覺了。這絕對是我台灣之行睡得最奢侈最舒服的一夜。(後來為了不浪費付了的雙人價錢,我在兩張床之間不停碌來碌去lol)
凌晨四點,鬧鐘響起,稍事梳洗,準時到了大堂集合。實在沒想到山上的凌晨冷得如此要命,民宿老闆見我只穿一件薄薄的tracksuit,熱情的借了自己的皮革給我。不一會便人齊,連我在內一行四人登上老闆(亦是此行導賞)的車,朝觀看日出的熱門地點:玉峰出發了。
看日出大概已經成為到訪阿里山必做的事,因此通往玉峰的公路也修整得非常完善,地面還有一排小燈指引路向,就像機場的跑道一樣。置身前座,看著地面的路燈與其他車輛的燈光交映,竟想起頭文字D來,而我已分不清眼前的究竟是阿里山抑或是秋名山。
凌晨時份馳騁於地面有燈的山路,有點頭文字D的感覺 |
沿途車子停了兩站,一站賞神木,另一站看火燒雲。還未到達觀日出的地點,天空已漸現魚肚白,我跟同車的團員都暗暗擔心,會否錯過了日出。老闆大概早知道我們心裏所想,未待我們查問已著我們不必擔心,「拍心口」說定能趕上日出,否則原銀奉還。終於我們停在一處路旁,駐足等待日出。或許位置偏遠,四野並無其他遊客,遠眺對面是兩座並排的小山丘,中間凹陷處隱約有微光透出,太陽尚在背後。我們這才安心下來,同時也佩服老闆的經驗豐富。
火燒雲,喜歡這詩意的名字 |
曙光愈來愈強,愈來愈刺眼,太陽從山後緩緩攀升,一點一點地推移,由倚著山巒,直至豁然開朗,終於高懸在藍天半空。旭日初昇,晨曦大放,灑照在我們冷得僵直的臉龐,頓時暖和了不少。大家當然絕不放過機會拍下眼前美景,拿著相機瘋狂地按動快門。我自然也不能免俗。
感受著臉龐的溫暖,我想到起 《今日》的歌詞:
「抬頭吧黑暗過會是晨曦,懷著樂觀總有轉機」。日出的美,不如夕陽殘照的鋪張,也不如繁星滿天的閃爍。日出的美,美在含蓄,美在淡淡然透著希望和生命力。彷彿再多的困難和煩惱,都在破曉中迎來曙光。世間不會有永恆的黑暗,長夜再長,黎明也總會到來。想到這裏,心胸也似舒暢了不少。
曙光漸露 |
晨曦乍現,旭日初昇。還拍到折射的虹光。 |
看的看夠,拍的拍夠,大家準備折返民宿。一個小身影跳出,原來是山中的彌猴。民宿老闆說玉峰山上住了不了彌猴,但牠們怕人,不容易讓遊客看見。想不到我們如此幸運,遇上稀客。老闆再三叮囑我們不要餵食,免得牠們習慣了,失去自己「搵食」的能力。台灣人愛護和尊重大自然,不只是說說而已,又豈是金錢掛帥的香港人能夠比擬。
臨走前遇上稀客 |
回到民宿馬上補眠。睡醒了已是中午,按照計劃到阿里山的徒步景區遊覽。景區內最多的就是樹,隨便一棵都是參天巨木,都有百多年歷史,逛到後來,已經分不清神木一號二號三號了,反正就是很多很多很老很老的樹木。當然空氣清新,綠意盎然,漫步其中也夠怡然自得。倒是穿梭林中的小火車最有意思,懷舊之餘,與叢林景色竟然非常配合,沒有絲毫違和感。
密林中的日光 |
姊妹潭也分藍營和綠營 |
受鎮宮 |
小火車依舊在叢林間穿梭來往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