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

法蘭西的二三事 (下:生活篇)

里爾街景

原來還有幾天就要離開這個半年以來的家,離開這座由陌生到熟悉的城市。其實有很多很多東西想寫,但時間有限,接下來就要開始二十多天飄泊流浪的日子,因此在回到香港之前肯定是寫不完了。就趁告別里爾之前,先把前篇留下的尾巴補完吧。重申一遍,這些都只是按自己觀察所寫,大有以偏蓋全的可能。

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

法蘭西的二三事 (上:飲食篇)


不經不覺在法國的生活已到了倒數的尾聲,這五個月,一半時間在歐洲的大城小鎮闖蕩,一半時間安穩的在里爾度過。我一直想,所謂的Exchange,就是文化交流,雙向的交流。因此一有機會,我便向法國人或其他外國人介紹香港的一切,譬如為一個菲律賓女孩解釋雨傘革命的來龍去脈,又或跟一個法國男士強調香港人是不吃貓狗的。同時,我也試著感受和理解法國文化,儘管當中有些確實令我這個香港人很難適應。觀察了法國人的生活將近半年,很多瑣碎的事情其實也能體現他們的文化。臨別之前,不妨整理一下這些「發現」,大概也會成為將來的回憶。

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

葡萄牙 - 里斯本:迷戀海洋的城市

 
象徵里斯本的古老電車

作為首都,里斯本可算是又細小又落後。它既沒有巴黎的如詩如畫、風光明媚,也不像倫敦般熙來攘往、車水馬龍。論建設程度,甚至連比鄰西班牙的大城市也比不上。在巴黎,要花上半天才看得懂地鐵路線圖;在里斯本,完全沒有同樣的煩惱,因為它的地鐵網絡只有四條線,是我遊歷過的首都中(倫敦、巴黎、柏林和馬德里)最少的,連香港也不如。整個里斯本,不論是建築、生活和風俗,彷彿都還停留在大航海時代。縱使海上霸權的美夢已破滅了數百年,城市卻沒有因而醒過來。

可是它的落後卻反而令我喜歡上它。它落後,所以物價比發達的西歐國家低,同樣的消費帶來更多的享受。它落後,所以古老的建築物和交通工具也被保留下來,逃過時代巨輪的輾平,令市內充斥獨特的氛圍。它落後,所以民風純樸,葡萄牙人對待遊客尤其誠懇友善,而不把遊客視作生財工具。我只在里斯本逗留了三天,離開時竟然有點捨不得。

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

法國 - 巴黎 - 羅浮宮 :華麗的藝術長廊

 

旅遊書說羅浮宮極大,認真仔細欣賞展品的話,一整天也行不完。當初我以為是誇張之言,因從外觀看,成U型狀的三個展館,並不如想像中偌大,但置身當中,我就知道自己錯了。內裏原來大得驚人,而且迴廊之間兜兜轉轉,除了展品別無其他可供記認的路標,如手上沒有地圖,極易在當中迷路。而地圖只可在館外售票處索取,如一時忘了,到了入閘處,或者展館內,對不起,統統沒有提供。我正是走了半小時後,發現沒有地圖實在不行,硬著頭皮出閘去拿的(幸好再入閘也不收錢)。

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

台灣:食在寶島 (下)

7. 台北-雪王冰淇淋

這間店要大推!絕對是這次寶島之行的亮點!

這間雪糕店號稱有73種口味,由最大路的 (如水果類、朱古力) 到最奇怪的 (如豬腳、苦瓜、咖哩...) 都有。當然大家明白這是gimmick和宣傳技倆,請勿對奇怪口味抱有不必要的幻想,就算要做勇士,也應該有中伏的心理準備。

我沒有挑戰的勇氣,選了穩陣的西瓜味和葡萄酒味。想不到叫人喜出望外!西瓜味有豐富的西瓜果肉,清新鮮甜;葡萄酒味也真有濃烈的酒香,還混和著提子乾。個人覺得比H字頭的名牌雪糕更好味!

值得一提的是老闆娘非常親切,還跟我用她從香港客人處學來的廣東話聊起來,哈哈。

推薦:● ● ● ● ●



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

台灣:食在寶島 (上)

裝夠了文青,還是得坦白承認,來台灣就為了放肆地大吃一番。

香港據說是美食天堂,台式餐廳當然不少,但寶島自成一派的地道美食,畢竟要在它的原產地品嚐才算原汁原味。因此在編排行程時,拜訪知名食店也一早列入考慮重點。毫不誇張地說,在台灣的五日四夜,幾乎每一餐拜會哪間餐廳,都是早已安排的。這跟典型backpacker為了省錢在hostel自行煮食的習慣似乎有點格格不入,大概我體內仍是帶著港式旅行 - 食玩買的膚淺基因...

1. 高雄-冬粉王

這是在台灣地上的第一頓午餐,選了台南較傳統的食物:冬粉。

旅行書上介紹得並不詳細,只知道它是粉 + 濃郁的湯底。來到後才發現,它的配料是大量的豬雜 (豬心豬潤豬利...)。對內臟反感的人應該很反胃,還好我未至於太討厭,尚可完成整碗。

推薦:● ● ○ ○ ○


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

台灣 - 阿里山:日出有大美

「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,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啊」

認識阿里山,源於幼稚園時代。那是個畢業典禮上的舞蹈表演,一眾小孩穿起民族服裝跳起舞來,背景音樂正是鄧麗君的一曲「阿里山的姑娘」。人生中第一次在觀眾凝視下跳舞(也許亦是最後一次),到了現在記憶仍然非常深刻,甚至其中的一些動作依舊歷歷在目。

一晃就是十六年,哪想到十六年後才來到這自小已認識的寶島名山。楊過痴等小龍女多久,阿里山也就等我多久了。小學時其實也曾隨家人到台灣遊玩,只是當時無緣登上阿里山。這次總算得償所願。

從高雄乘坐高鐵到了嘉義,怎麼前往阿里山卻毫無頭緒。這時一個老婆婆上前向我搭訕,說有「泥鯭車」到阿里山,只剩一個座位,問我可有興趣。我當然馬上答應,隨她引領下,搭上了他兒子駕駛的七人車。當時倒沒有想過安全與否,只覺得這種沒有計劃的任性而行,實在是背包客的浪漫。

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

德國 - 慕尼黑:沉重的達豪集中營

遼闊的廣場和一列列囚室

納粹時期德國各地興建了大大小小的集中營,用以囚禁和處決猶太人或異見人士。當中我所參觀的,位於慕尼黑近郊的達豪集中營 (Dachau Concentration Camp),是德國第一座建成的集中營。儘管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是書本上讀過無數次的歷史,但親眼目睹它遺留的痕跡,仍然非常震撼。

我們在嚮導的帶領下,跟隨當年被送到此處的猶太人的足跡走著。先是從正門進入,穿越重重關防哨站,來到主營地前。映入眼簾的是遼闊的廣場、數列囚室以及後代建立的紀念碑。